绿皮书 | Green Book
Info
- 片名: 绿皮书
- 英文名: Green Book
- 观影日: 2019-03-01
- 演员: 维果·莫腾森, 马赫沙拉·阿里
- 剧照:
Story
美国纽约, 在俱乐部里当招待混日子的托尼.利普(维果.莫滕森饰)是个意大利裔的白人, 生活在下层社区, 和老婆孩子父亲兄弟们住在一起, 每天过着紧紧巴巴的日子. 60年代, 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在南方地区还是十分正常的年代, 托尼生活的纽约则开放许多. 但托尼本人还是很厌恶黑人. 他干活的俱乐部关闭营业, 不得不去去寻找新的工作以谋生.
谢利博士(马赫沙拉.阿里饰)是一个名望很高的天才黑人钢琴家, 他打算到美国南部地区进行为期八周的巡演, 需要雇佣一名司机兼助理来为他安排行程打理一切, 而他找到的人就是托尼.
一个底层社会五大三粗的白人, 和一个犹如贵族般高高在上的黑人, 社会角色看起来调了个儿的两个人就这样开始了他们在南方地区的旅途. 一路上不和谐的两人发生了很多冲突, 但随着旅途的前进, 伴随着冲突, 他们也开始慢慢了解对方. 谢利博士教托尼写信, 教他社交礼节, 让他懂得什么叫尊严. 托尼为谢利解决因黑人这一身份发生的各种麻烦, 教他如何敞开心扉. 在巡演最后一场结束后(其实是不欢而散后在小酒吧的演奏会)两人成为了精神上的好友.
Review
这部电影我最开始是在一个电影评析的公众号里了解到的. 公众号里对这部电影褒扬有加, 所以很早就打算看了. 期间我还给周围好几个人安利了这部片子, 结果看过的人都会反过来安利给我, 让我赶紧看, 说真的是非常好的一部电影. 但, 平日里真的没有什么机会空出来两个小时的闲暇看完一整部电影, 直到…它获得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手动微笑)
就好像只有你知道的一家非常棒的小饭店一下子出了名, 客人变得非常多以至于现在去那里必须要排队. 我的心情就是这样, 明明是我先找到的好电影, 现在大街小巷里大家都在讨论它. 所以我找了一个节假日赶紧把电影看了一遍. 绿皮书真的是一部让人很满足的电影, 故事, 话题, 思考都恰到好处的拿捏好了分寸.
-温暖
讲种族歧视的电影很多都是讲大起大落的冲突, 讲的是受到迫害与施加破坏者的正面战场, 但<绿皮书>却是用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来衬托了在那个时代的残酷.绿皮书>
种族解放运动从50年代一直到70年代才结束, 故事发生的62年是人们接受这个改变的过渡期. 对种族的看法整个国家从南到北温度差距很大. 在这么样杂乱的一个环境下需要一些具体的人和事物为群体的利益和行为作出表率, 即便第一个站出来的人往往会遭受最大的打击. 就好像伽利略, 就好像崔永元 (我对转基因的看法不做任何表态) . 我相信谢利博士一定要去种族问题恶劣的南方做巡演也是抱着这样的信念. 他在后台遭受最差的待遇也不抱怨, 但他却不能容忍被区别对待. 对任何不平等的待遇他都据理力争, 尤其在人前, 他即便受苦也不要接受任何贬低他尊严的事情.
-尊严
尊严, 是谢利博士的底线. 也是一路上博士以身作则教给托尼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在托尼因打了侮辱他名字的警察, 两个人双双进监狱的时候, 谢利博士告诉托尼: “暴力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只会让你丢失了尊严”.
尊严并不是 “不转不是中国人”, “拒绝日货”这般的慷慨激昂, 我认为它是内心里对自己的一种审视.
它是一种尊重, 自己对自己的尊重. 监督他人犯没犯错很简单, 但尊重他人就要来的难一些. 而监督自己不犯错本来就很难, 在这之上, 要做到尊重自己, 就真的不是靠努力就能做的到得了.
尊严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是一种坚定地自我认知和觉悟, 有时又是在面临判断时的机敏与决断, 是自己的价值观取向. 在面对困境时不放弃, 在面对不公的时候不妥协, 不获取与自己价值不符的利益, 不盲目认同身边唾手可得的意见. 这是需要勇气与毅力, 以及成熟又深邃的思考.
谢利专程选择艰险的南方巡演路线, 弹奏白人的音乐, 坚持和他们在同一个场所吃饭, 是因为这才是应当的事情. 是被其他人习惯了的种族优劣观念所扭曲的意识形态, 让人们觉得这才是常态. 电影后半部那些邀请谢利博士来演奏又不让他与他们一同坐席的白人真的全都是歧视黑人的么? 不见得, 他们只是被习惯和习俗, 定势了思考, 规矩不能破, 但这规矩却不是任何人来规定. 谢利博士就是为了来给他们这样的人看, 什么破烂规矩, 大家平等才是正常! 他微笑着跟人们握手寒暄, 就是为了让人们看到黑人和白人没有什么不一样, 没有那个是注定高高在上,晓得繁文缛节, 也没有哪个是必须在最底层吃着炸鸡, 干劳苦的体力活. (托尼.利普的角色也巧妙地穿插进来证明了这一点, 也是他的存在让谢利博士真正的领会到了社会各个阶层都有欢乐, 勒住了有点跑远了的谢利博士的缰绳)
-我们
看电影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么多, 但在码字的过程中, 总是忍不住产生各种联想. 我希望我们生活中能够多去思考什么是尊严, 怎样获得有尊严. 网络上看到各种无理无据的谩骂和贬低的时候, 总是会很难受. 人们在网上谩骂其他国家(周边邻里国尤为甚), 羞辱和自己不一样的群体, 攻击和自己不一样的意见. 一开始会为毫无逻辑的单纯宣泄感到愤怒, 但慢慢的会为这些人不负责任的言行感到心痛和难过. 还有人们的不负责任不顾他人的行为, 诸如在游客们在旅游地的不雅做为, 又如在别人吃的食物里添加想都想不到的拙劣材料. 他们无视了心里的良知, 在没有人能监督的地方, 就没有了思考, 就没有了拘束自己的能力, 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为了自己, 但其实他们一直都是在别人的看管下生活. 人们看不到屏幕背后的你, 你就胡乱发泄,自作聪明; 法律管不到小作坊生产的产品, 你就以次充好,见利忘义, 敢问这样的人, 他们还是有自己的价值观的么? 他们的价值观的范围无非是法律的边缘么? 他们有约束管理自己行为的能力么? 他们出卖了自己的尊严, 换来了… , 有换来什么利益么? 自勉
-回到电影…
写不完全影评
的时候都会查询网上的资料, 有的时候会发现一些电影幕后有意思的事情.
- 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这个之前就知道, 但托尼.利普后来还成为了一个演员. 还在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影里路过脸!
- 谢利博士的性取向: 电影里明确的影射了他是一名同性恋, 也跟电影里说的一样他确实是结过婚的. 电影里的基督青年会的浴池事件, 确有其根源, 但没有浴室, 没有手铐, 没有脱光光, 托尼也并没有了解到事情经过, 谢利也没详细解释, 只是那时被警察怀疑而被抓起来而已. 网上也有文章说80年代托尼利普的儿子跟两位老人提出翻拍电影时谢利不希望他们拍也是因为怕公开性取向, 但这些都只是推测而已, 真相是怎样, 我们谁也不知道.